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5节(1 / 2)





  瑶英步履蹒跚, 拖着沉重的脚步踏出大殿。

  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承诺。

  作为交换,李德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。

  瑶英从没指望一番控诉就能唤醒李德的良知, 她离开东宫之后立刻进宫,为的是抢在李玄贞进宫之前和李德做一场交易。

  远嫁和亲必然会赔上性命,既然活不久了, 不如再做一笔买卖。

  和李玄贞交易,是为了让飞骑队救出李仲虔。

  和李德交易,则是为李仲虔回京以后打算。

  大概是震惊于瑶英的果决,离开前,李德突然看了她许久, 指了指龙案前一块有磨损痕迹的地砖:“七娘, 你看。”

  他环顾一圈。

  “这座大殿被烧毁过, 前朝的后宫妃嫔就是被关在这里,一把火烧了个干净,到处都需要修补, 瓦要换新的,地砖要重新铺, 太极殿必须重新起地基……。”

  朝臣多次奏请整修宫殿。

  李德批示:“俭以养性, 静以修身,新朝初立,不宜大兴土木。”

  他厉行节俭, 令各处正在兴修殿宇的工程停工,只命宫人将宫室内部重新粉刷了一遍就搬入居住,下令禁止各地进贡奇珍异宝,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祥瑞。

  皇帝俭朴,朝臣自然不好大肆铺张,世家豪族之间刚刚兴起的奢靡攀比之风很快就被压了下去。

  李德道:“七娘,谁不喜欢鲜衣华裳?谁不喜欢恢弘气派的殿宇?朕不是苦修的和尚,朕也爱奢侈享受,朕也想住高大敞亮的屋宇。”

  他顿了一下,话锋一转:“可是朕是皇帝。”

  还是一个在群雄并立的时代登基不久的皇帝。

  远远还不到享受的时候,身为君主,他必须以身作则。

  他是皇帝,他必须事事谨慎,他必须提防所有的人,他必须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来平衡朝堂。

  瑶英语气平静:“舅舅曾对阿兄说过,有些人目光短浅,只能看到一时的富贵,有些人目光长远,看到的是几年后,几十年后,甚至是几百年,几千年。舅舅自小体弱,想平定乱世而不得,他和圣上一见如故,志趣相投,他说,圣上看到的就是几十年后,几百年后。”

  当年蛮族南侵,世家纷纷逃往南方避祸,朱氏一族冒着灭族的危险毅然留下,守护无处可逃的百姓。

  朱氏立国时,民心所向,众望所归。

  然而这个在满目疮痍中建立起来的王朝只强盛了一代就迅速衰落,最终彻底灭亡。

  谢无量和李德曾经就此有过争辩。

  李德认为,前朝灭亡,根本原因不在民乱,不在末帝昏庸,而是世家豪族之间的互相争斗,是腐败的吏治。

  朱氏曾经试图挽救王朝,他们大力提拔寒族,改革吏治,推广科举,激起世家的警觉,朝堂内斗不断,皇室子弟互相倾轧,引发几王之乱,继位的君王一个比一个残暴昏聩,天下大乱,改革一败涂地。

  李德说,若他登基,绝不会轻易向世家妥协,他会巩固皇权,收拢兵权,让寒族压制世家,不让前朝的几王之乱重演。

  世家已经无法阻挡寒族的崛起,他们早就该顺应时势,谋求其他方法保全家族利益。

  谢无量忧国忧民,有着和李德一样的长远目光,他深知家族对权力的垄断,也明白只要世家再次主掌朝堂,必定和皇权之间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暗斗,而暗斗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动荡不安。

  兴,百姓苦。亡,百姓苦。

  新的魏朝,必须在建立之初就打下牢固的根基,扫平所有威胁,彻底改革吏治,避免前朝的弊病。

  如此,才能长治久安,让百姓得以居安乐业,远离战火。

  谢无量身体孱弱,不能像祖辈那样奔赴战场杀敌,但是那丝毫不影响他为平定乱世积极奔走。

  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富足安乐的日子,他不介意去辅佐别人。

  他见过一个又一个割据一方的豪杰,最终遇到了李德。

  谢无量对李德寄予厚望,认为李德雄才大略,深谋远虑,会是那个结束乱世的明主。

  于是,即使深知李德本性,即使预见到将来兔死狗烹的结局,谢无量依然选择给李德一个合作的机会。

  他不怕被鸟尽弓藏,只求李德善待自己的妹妹。

  瑶英望着层峦叠嶂的屏风前漫进殿内的灿烂光晕,脸上没有一丝波澜。

  “圣上,舅舅将你引为知己,即使你借着冷落谢家来警告其他世家,他也没有抱怨过什么……可惜他其实根本没有认清你,他以为你一定会记得对他的承诺,好好照顾我阿娘。”

  瑶英声音一低,“舅舅肯定没想到,你居然连这个最简单的承诺都做不到。你也有私心,你无法面对唐皇后的死,无法化解长兄的恨意,迁怒于我阿娘和我阿兄。”

  东宫针对李仲虔,李德难道不知情?

  他知情。

  他没有出手干预。

  李玄贞为母仇所困,谢贵妃和李仲虔母子就是李德用来打磨李玄贞的磨刀石。

  他无法掩盖对身边的人的无情无义。

  李德沉默。

  瑶英接着道:“我在荆南收治流民,开办书馆,刊印书册,让更多的寒门子弟能读得起书……可是我不敢让圣上知道这些,因为我知道,即使我所做的事情是利国利民之举,圣上也不会因此嘉奖我,圣上只会怀疑我别有用心,进而怀疑到我阿兄身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