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第190节(2 / 2)


  如今的普通百姓们连县官的姓名都未必知晓,哪里能懂那么多国家大事,有什么高瞻远瞩。

  不过是大家都说科举好,那么便冲着科举去。

  若是有人说识字之人研习理工一科也是条路子,那么也自然有那觉得科举无望者,转而投向理工科。

  要是穆空青不将舆论炒起来,百姓们识了字之后,还是一心一意只能看得见科举,那书院开办理工科的意义又在哪儿呢?

  穆空青耐心细致地同谢青云讲解了这个计划,听得谢青云连连点头。

  穆空青问道:“谢兄可能理解此事?”

  谢青云应道:“用心良苦,我自明白。”

  穆空青微笑:“如此便好。”

  谢青云看着穆空青的表情,总觉得哪里不对。

  很快,他便知晓是哪里出了问题了。

  就在谢青云同穆空青的这场谈话结束十日后,永嘉书院发声了。

  杨老山长多年未有文章外传,此时却高调传出《兴国》一文,并在文中振臂高呼“有教无类”,并直言“民智启则国智启”、“巫医百工非贱业,数理匠艺亦兴国”,所以书院要开办理工科,头一年招生不限年龄身份,只要识字皆可入学。

  《兴国》一文在此时出现,便如同往那热油锅里泼了一桶开水。

  就连穆空青,都为杨老山长行文之大胆而咋舌。

  穆空青对着手下人抄录来的《兴国》叹道:“不愧是杨老山长。”

  是他穆空青小瞧人家了。

  这位可是在当初根基未稳时,就敢冒天下文人之大不讳,公开在书院开办武学课的杨老山长。

  若非此次永兴帝的旨意中言明理工科学子亦可入仕,说不准杨老山长都用不着前头那些铺垫。

  瞧他老人家言辞之犀利,就差指着青山书院……啊,是酸腐之人的鼻子,骂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了。

  这么多年过去了,老山长还怪记仇的。

  穆空青想想杨老山长此次发文的目的,在心底呸了几声。

  什么记仇,这回带头蹦跶的也是青山书院那群人,老山长就事论事罢了。

  穆空青挥挥手,将家中的管事招来嘱咐了几句。

  而后,大炎各地便有不少茶楼里的说书人,将《兴国》一文用白话转述了出来,好叫那听不懂之乎者也的百姓们,也能知晓其中的观点。

  原本百姓们也不会写文章,听那些读书人指桑骂槐,即便有意辩驳也不知从何说起。

  现在有一位杨老山长站出来了,那百姓们自然也就无需再忍着了。

  在百姓群情激奋的情况下,再有人说什么:“老山长所书并非全然无过。”之类的话,只怕就要被人当做瞧不起布衣百姓的酸儒了。

  而将这一团火烧得更旺的,便是永兴帝的那一道圣旨。

  将圣旨送往书院的不是旁人,正是谢青云。

  顶了宣旨太监活计的谢青云,随身还带着工部匠人们总结出的手记,并且在将圣旨送到永嘉书院之后,还不得不留在书院中,继续同那帮文人们打嘴仗,可谓身兼多职。

  谁叫杨老山长一把年纪又德高望重,真同小辈斗嘴也不是个事呢。

  于是这出去同人唇枪舌战的活,自然就落在谢青云身上了。

  有大炎唯二的两位□□坐镇,任是哪位读书人到他们跟前谈科举,气势都得先矮上三分。

  而唯一能在这二位跟前直起腰板的穆空青,却正是此事的始作俑者。

  毕竟这里是江南,大炎四大书院,其三都在江南,真正的文风鼎盛之地,。

  只要江南这群以青山书院为首的士子们服了,其他人自然也就认了。

  谢青云也只能甘当这个马前卒。

  江南茶楼。

  “我家有十六口人,全靠陛下和穆大人才没饿死,哪来的银子去科举?”

  “后来我受了穆大人的恩,进了厂子里做活,家里才喘过气来。”

  茶楼里,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满脸通红,指着对面身着蓝衫士子服的青年叫骂。

  “你们有银子的去科举,我们没银子的去念理工科,日后照样能为百姓做事儿!怎的就成了辱……什么不斯文了!”

  有人高声和道:“说得好!”

  “那书上的字人人都能学,凭什么你们读书是好事,我们读书就不成?”

  “就是!”

  “书院又不是你家开的!”

  “我明儿就把我家幺儿送去永嘉书院。”

  “我也送!”

  那蓝衫学子气得说不出话,又不知该怎么同众人分辩,为何理工科也能入仕却是外道,而科举入仕便是正道,只能口中不停念着:“愚民!一群愚民!”

  外头闹得沸沸扬扬,永嘉书院这几日也是人来人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