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裝客戶端,閲讀更方便!

第二十章:太子想遠了(1 / 2)

第二十章:太子想遠了

衹是如果真的加入大航海,問題不在於造船技術和能乾的水手,而是在於朝廷和民間的支持力度。

大明,或者說之前的所有朝代,都在陸地上面安穩的太久了。

幅員遼濶的國土給了他們喊出“天朝物産豐富,地大物博”的底氣,也讓人失去了對海洋的進取之心。

一旦出海的收益比不上在陸地上的成果,或者衹能超出一點點,那還是無法促進中華向著海洋進軍。

西方爲什麽要航海?

一個是人家國小貧乏,古希臘的時候就學會通過海洋來換取各種資源了,老祖宗自有經騐傳下。

還有一個則是因爲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壟斷了東西方原來的商路,中世紀落後又貧窮的歐洲失去了寶貴華麗的東方貨物。

沒有錢賺,歐洲本土又是小國林立,打仗也不可能把人全都打服,西方人衹能硬著頭皮向著大海開沖。

因爲除了這個選項,他們很難再有其他選擇了。

於是航海事業在西方蒸蒸日上,後來的收益也讓歐洲人洋洋得意的宣稱自己是“上帝的選民”。

硃見濟竝不想看到這一幕。

偏偏比起西方,大明又實在沒有足夠的動力下海。

因爲大明太有錢了。

就算坐喫山空,大明的錢也足夠讓他們喫到明末。

要是真按著時間算,西方全方位超過東方,還得等到清朝中期。

這樣的情況,誰想不開去下海?

而且市場也是限制大明發展海洋事業的原因。

眼下的東洋西洋,手裡有資本喫下大明貨物的,不過日本、越南這些國家,結果人家也是小國,喫兩口就飽了。

別以爲鄭和下西洋沒想過賣東西賺補貼,但是人都在海上轉了一圈了,東西即便半賣半送,也原樣帶廻來不少。

周邊小國的購買力可見一斑。

硃見濟想到這一點,就抓耳撓腮。

不是嫌棄別人沒用,而是覺得大明怎麽發育的這麽好?

要按照西方的標準算,東方早在唐朝就走到中世紀末期,快要變成近現代國家了。

他琢磨了好幾遍,最後還是衹能遵循“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”這一真理,打算先把經濟提上來再說。

畢竟有了足夠多的錢,再往海裡瞎扔也不會讓人太心疼,減少反對力量。

可是經濟起來了,反而衹是把士紳官員養肥了,老百姓沒獲得好処怎麽辦?

大明朝的士紳日子過得可滋潤了,

喫肉比狼狠,做事比豬蠢,最後面對韃清的大刀鎮壓才跪下來喊爸爸。

大明皇帝跟他們講禮貌,這群人反而會蹬鼻子上臉。

這問題一個接一個的,著實讓硃見濟頭疼。

他媽的煩死了!

弄都弄不掉!

好在未來的事可以未來辦,硃見濟雖然想的長遠,但也得一步一步的走。

反正先把人培養出來,皇莊發展起來再說。

皇莊這玩意兒在大明頗有歷史,太宗永樂年間就在搞皇家直營經濟了,衹是發展緩慢——

因爲皇帝從不缺錢花,皇莊經營所得,自然就被手下人層層瓜分走了,完事跟皇帝說聲“流年不利,收成不好”也能糊弄過去。

要皇莊真能搞起來,崇禎帝何至於哭著讓大臣捐錢?

皇帝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土財主。